今年以来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沙洋县委、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,坚持疫情防控和重点工作“两手抓、两不误”。2020年上半年全县农村经济先降后升,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,经济运行稳步复苏,市场预期总体向好,农村生产生活已趋向正常秩序。
一、农业生产整体形势。
(一)农业经济有效恢复。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.59亿元,同比增长(可比价,下同)3.0%,增幅在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。在一季度同比下降31.5%的情况下,这个“转正”来之不易。其中农业、渔业是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增长的主要因素;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.04亿元,同比增长3.3%,增幅在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。
(二)夏粮夏油喜获丰收。早期虽受疫情影响疏于田间管理,小麦条锈病和油菜菌核病、根肿病偏重发生,但全县上下积极开展群防群治、统防统治,同时后期连续晴朗高温有效抑制虫害,“两夏”作物实现双增,喜获丰收。全县夏收粮食作物总面积39.39万亩,同比增加2.09万亩,增长5.6%;总产8.78万吨,同比增加0.57万吨,增长6.8%,夏粮面积和总产增幅在全市均排第一位。
(三)蔬菜供应总体充足。受疫情影响,上半年全县蔬菜播面8.12万亩,同比下降0.8%,蔬菜产量18.92万吨,同比下降3.0%。疫情解封后,交通运输恢复,全县多渠道抓产销对接,保障粮、油、菜等生活物资供应,农产品滞销问题快速得到解决,疫情对蔬菜影响基本消失。
(四)畜禽生产逆境前行。
1.生猪供给持续偏紧。受去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影响,今年开局又受疫情叠加影响,全县生猪产能恢复较慢。上半年,全县生猪出栏28.16万头,同比下降56.2%,7月份调生猪价格约35.6元/公斤,同比上涨116%;15公斤仔猪价格约1600元/头,同比上涨122%。后期随着猪瘟疫情趋稳,养殖项目陆续在各地落地,将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不足的影响。
2.家禽价格持续低迷。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消费明显减少,取而代之的家禽市场活跃,家禽价格走高,家禽养殖积极性提升,由于养殖户持续性的扩养、补栏,导致目前供给端压力增大,价格持续走低。调查显示,7月份蛋鸡出笼价约7.4元/公斤,同比下降7%;鸡蛋出场价约4.8元/公斤,同比下降36.5%,每公斤亏损0.6元。
3.牛羊养殖效益可观。上半年全县牛出栏2.11万头,同比增长4.5%;羊出栏1.19万只,同比下降23.9%。当前牛羊价格依然保持高位,出栏一头550公斤育肥牛,盈利4000元左右;出栏一只40公斤羊,可盈利600元左右。随着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升级和牛羊肉替代猪肉效应,牛羊肉消费需求仍将稳中有升,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水平。
(五)渔业生产加速恢复。上半年全县水产品产量9.65万吨,同比下降0.3%。一季度受疫情影响,大量水产品外调困难,市场需求不高,产量也比往年下降三成多。进入二季度,鱼类消费量和鱼类价格上涨明显,产量增加,半年产量恢复接近上年水平。全县大宗鱼品种价格全面上涨,整体上涨约12%。
二、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
(一)稳定粮食生产难度加大。进入梅雨季后,我县农业气象年景中等偏差,区域性干旱和洪涝并存,粮食价格近两年有所走弱,生产资料价格、人工成本出现不同程度上涨,自然灾害、成本上涨可能出现“碰头”,稳定粮食生产的任务非常艰巨。
(二)生猪产能短期内完全恢复仍不容乐观。受“非洲猪瘟”和仔猪价格高位的影响,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都适当缩小养殖规模,生猪养殖补栏率下降,以降低养殖风险,导致全县的生猪出栏、存栏、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。当前生猪养殖虽然利润较高,但是由于防疫成本和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,形势仍不容乐观。
(三)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。在宏观经济形势仍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,企业信心偏弱,用工需求下降,就业预期走低,导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趋于下降,甚至拉低增速。其次,受生产成本“地板”和农产品价格“天花板”双重挤压,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也增长乏力。农民财产性收入虽然近年增长较快,但目前所占比重仍然很低,推动作用有限。
三、几点建议
(一)加大对农业企业扶持力度。加大粮食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,组织企业参加涉农企业融资合作平台银企对接活动;加大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力度,力争更多的涉农企业获得信贷支持,帮助企业度过时艰;加大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,保障农民、农企合法权益,为全县粮食稳量、稳价发挥积极作用。
(二)多措并举,千方百计稳定生猪产业发展。统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,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措施,建立健全从养殖、调运、屠宰、加工、流通、餐厨各环节的非洲猪瘟检测制度。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生态化养殖,合理规划,支持养殖场户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,鼓励有条件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。支持规模猪场建设完善环保设施装备,促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,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。构建养殖场疫病防控体系,加大疫病防控知识和技术培训力度,引导养殖场自主增强疫病防控意识。
(三)综合施策确保农民持续增收。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,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重点培育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通过订单农业、入股分红、托管服务等方式,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,进一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。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,加大农民工稳岗支持力度,积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,为乡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