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洋县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

发布日期:2020-07-27 17:13信息来源:县统计局 谌旭洋

今年以来,全县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全面落实“六稳”“六保”要求,稳步实施复工复产、复商复市。全县经济运行延续复苏态势,生产需求继续改善,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,降幅持续收窄。

一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

上半年,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.46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下降14.7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完成26.2亿元,增长3.2%;第二产业完成51.39亿元,下降18.1%;第三产业完成52.86亿元,下降18.6%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.1:39.4:40.5。

(一)工业生产有序恢复。上半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.0%,降幅较1-5月收窄8.7个百分点。一是复工复产形势较好。当月增加值增幅、工业用电量增幅在4月份由负转正,已连续3月实现正增长,6月当月增幅达到7.5%、9.4%,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.6个、0.6个百分点,经济恢复向好态势。二是主导产业降幅收窄。上半年,全县三大主导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、新型建材业、临港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八成,同比分别下降26.3%、16.5%、34.2%,降幅较1-5月分别收窄11.0个、8.4个、6.3个百分点,降幅保持收窄态势。三是盈利能力逐步提高。随着减税降费、降低电费、减免房租等多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,上半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.98亿元,同比下降24.2%,降幅较1-5月收窄7.1个百分点;实现利润总额3.71亿元,同比下降28.8%,降幅较1-5月收窄9.3个百分点。

(二)投资降幅全面收窄。上半年,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2.8%,降幅较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。5000万以上项目投资同比下降54.5%,降幅较上月收窄9.4个百分点,500-5000万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8%,降幅较上月收窄9.4个百分点。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。上半年,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.4%,增幅环比和同比分别提高22.5和53.5个百分点。二是民间投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。上半年,全县民间投资同比下降47.2%,降幅较上月收窄11.2个百分点,降幅低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。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同期的72%上升到80.1%。三是工业技改投资大幅回升。上半年,全县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44.2%,较上月收窄15.9个百分点。

(三)消费品市场稳步好转。上半年,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.0亿元,同比下降30.1%,降幅环比收窄5.1个百分点。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复苏。限上单位实现零售额8.58亿元,同比下降22.9%,降幅环比收窄6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城镇市场限上单位零售额同比下降20.8%,环比收窄6.8个百分点;乡村市场限上单位零售额同比下降38.2%,降幅环比收窄3.2个百分点。城乡市场均呈回升态势,城镇市场略快于乡村市场。二是批发、零售业消费市场当月转负为正。6月当月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0.7%,累计下降19.0%,降幅环比收窄6.1个百分点;6月当月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3.6%,累计下降18.6%,降幅环比收窄5.1个百分点。批发、零售业销售额本月增速均实现止跌转正。

(四)财政收支增速回升。 上半年,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.64亿元,同比下降35.5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.31亿元,同比下降40.2%,降幅环比分别收窄1.2、0.7个百分点。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5960万元,同比下降9.0%,降幅环比收窄2.3个百分点。其中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、卫生健康分别完成50786万元、37757万元,同比增长1.4%、6.4%。

(五)金融存贷款余额增长较快。截止6月末,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1.64亿元,同比增长7.7%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5.43亿元,同比增长12.7%。余额贷存比为44.9%,比去年同期上升2个百分点。

二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

(一)经济发展支撑不足。一是“四上”企业数量偏少。全县“四上”企业数为433家,在全市的占比仅为14.6%。其中,工业企业在全市占比16.6%,建筑业企业7.8%,批发零售业企业17.6%,住宿餐饮业企业22.6%,房地产企业11.5%,规上服务业企业12.4%。二是新增“四上”单位数量偏少,截至6月末,全县新增入库企业商贸1家,建筑业1家,工业6家,服务业0家。占全市新增企业的比重仅为11.2%。三是高质量企业发展不够。我县工业企业表现为“散小弱”,优质企业少、亿元企业少。高端装备制造业、新材料产业、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数不够,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(二)投资增长压力较大。一是工业项目支撑不足。工业投资项目受疫情影响较大,疫情期间工业企业停工减产、项目建设延期开工,且复苏较缓。上半年,工业投资同比下降56.7%,虽然降幅较上月收窄6.7个百分点,但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.9个百分点。二是在库项目剩余投资额不足。截至目前,在建项目90个,5000万以上在建项目82个,剩余投资82.82亿元,按照项目建设周期2-3年测算,现有剩余投资额难以支撑投资持续增长。三是新入库大项目较少。截至目前,今年新入库项目11个,同比减少22个。

(三)商贸服务业压力依然存在。一是住餐行业持续低迷。各种公务、商务及节庆活动大量减少,节假日居民消费和出行仍比较谨慎,对住宿业、餐饮业行业影响较大。上半年,限上住宿业、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下降35.2%、40.7%,与正常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。二是微型企业生存受限。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有128家,其中微型企业有38家,受疫情影响,有30家企业没有恢复同期水平。

(四)企业经营效益不高。一是经营成本增加。企业物流运输成本、各项费用等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,压缩企业利润空间。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92.00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0.09元;每百元营业收入中费用为4.25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0.33元;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.08%,较去年同期下降0.2个百分点。二是企业产销率下降。上半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5.3%,虽较上月有所回升,但较同期收窄1.9个百分点。

三、几点建议

(一)加强对各类企业的跟踪监测。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“四上”企业和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和服务,加强部门合作,及时了解企业、项目动态,做到应报尽报、应统尽统,全力争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正增长。对退规、进规和进退两难的企业要分门别类做好管理,提前做好预案和进规纳限计划。

(二)制定“扶工扶产”的具体措施。集中力量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,行业主管部门包括金融部门要主动走进企业,了解企业具体需求,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大、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企业,制定针对性措施。对未按计划开工项目、开工未入库项目、建设进度滞后项目开展专题协调督导,推动项目快开工、快入库、快建设;坚持每月梳理省、市重点项目需要县政府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,提请县政府研究解决。

(三)研究出台政策提振消费。加强调研摸底,有序引导、鼓励倡导弹性作息等灵活政策,研究出台多项促进消费、提振市场的机制和举措。组织倡导住宿餐饮、商贸零售、住房租赁、旅游景区等行业制定营销政策,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加大电商企业培育力度,积极培育数字经济、云经济等新业态、新模式,鼓励企业常态化开展直播带货活动,带动沙洋农产品销售。

(四)落实落细各项减免政策。尽快建立并开放企业各项税费缓缴的绿色审批通道,多用财政补贴手段减轻企业负担,缩短税收、社保缴费减免政策落地见效时间,建立政策兑现“直通车”制度,确保失业保险稳岗返还、税费减免延期、社保缓缴抵扣、疫情保供补助等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地。开展县内企业供需对接活动,帮助企业增加订单。




打印 关闭